北京科技新闻网

扩招!扩招!直击银行春招季,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最受欢迎,流动率逐渐走高

   栏目: 国内新闻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5 13:14:00   阅读量:14931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钱钟书《围城》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公开的各家银行招聘信息发现,银行对金融科...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钱钟书《围城》

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公开的各家银行招聘信息发现,银行对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的热衷尤为醒目。例如,交通银行仅总行金融科技部门就计划招收900人邮储银行(行情601658,诊股)设总行信息科技部招聘专场;民生银行(行情600016,诊股)还推出“民芯金融科技人才计划”,从内部培养此类人才。

“为了缓解疫情对就业市场的影响,银行和各大国企、央企一样都在扩招。”一位城商行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如今的银行要履行保就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数字化趋势又将持续对基础岗位形成替代,因此扩招自然就向具有数字科技能力的专业人才倾斜。

与如火如荼的招聘盛况一同存在的还有逐渐走高的人员流动率,这也是近几年银行业务结构转型和行业环境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之一:大批银行基层岗位的员工不再把一家银行的“铁饭碗”一拿就是一辈子,尤其是年轻银行人的离职率已大大提高。

多位受访银行年轻人均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身边有不少同事或朋友离职。但有意思的事,大部分年轻人依然在银行体系内流动,只是从“这家”银行人,变成了“那家”银行人。

春季招聘忙

阳春三月,银行业吹响“抢人大战”号角。

其中,民生银行大手笔招收3660人,分别为总行、各分行及信用卡中心、金融科技子公司和金融租赁子公司超400个岗位招揽人才。此外,宁波银行今年春招也计划招收超3000人。

“秋季招聘一般是国内毕业生为主力军的招聘,春季招聘就是国外的留学生也会参与比较多。”有资深银行业从业人士告诉记者,银行的招聘大季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近年银行的招聘热度依旧没有减弱,“一方面校招也是顺应国家要求来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另外大行这两年退休的人员也不少,也需要新鲜血液”。

华东区某国有大行人士告诉记者,从大行的情况来看,基本上社会招聘的比重较低,主要是以招聘应届毕业生为主,“新人都是从学校招的多,除非是银行有组建新部门的要求,需要有一定经验的员工”。

今年春招公告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各大银行对招揽金融科技人才的热衷。

例如,交通银行仅总行金融科技部门就计划招收900人,其中包括业务分析师、数据管理与分析应用、软件开发工程师、IT系统管理、业务测试等岗位。

邮储银行则专设总行信息科技部春招专场,同时开展社招和校招。其中,社会招聘包括架构类、需求与测试类、软件研发类、运行维护类、数据分析类、科技风险类、综合管理类7大类;校园招聘包括信息技术类、金融经济类2大类。

民生银行总行还专门推出“民芯金融科技人才计划”,以培养一批能将技术创新应用到相关金融场景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招聘岗位包括软件研发、大数据、运维、信息安全、金融科技产品经理5个方向。据介绍,该计划不仅面向计算机、金融工程等相关专业,同时也欢迎设计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

向科技倾斜

“为了缓解疫情对就业市场的影响,银行和各大国企、央企一样都在扩招。”一位城商行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坦言,银行一方面要履行保就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数字化趋势又将持续对基础岗位形成替代,因此扩招自然就向具有数字科技能力的专业人才倾斜。

一位华东资深银行从业人士也有同样的感受。“科技进步确实对银行的人员吸纳产生着影响,明显现在银行所需的基层人员变少,很多业务的处理速度也变得更快。”他向记者表示,比如涉及科技类的工作,许多银行都有选择跟外包公司进行合作。他告诉记者,尽管随着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网络支付手段的快速发展,以及银行对大数据的运用基层人员可能会越来越少。但是前一段时间,各大行对于网络科技人员招聘还是热火朝天。

这与银行正在进行的数字化转型有关,几乎所有银行都在财报中强调要“加强金融科技能力建设”。例如,工商银行在其2021年半年报中指出,要有序推进金融科技人才兴业工程,加大 “科技菁英”校园招聘力度,积极引入高端社会化专业科技人才,探索建立“科技培养—业务使用”的金融科技人才“蓄水池”机制,积极培养“懂业务、通技术”的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队伍。

金融科技已成为赋能银行各个业务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银行在此领域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据披露,2021年6月末,建设银行金融科技人员数量为14012人,较2020年末增加超900人,占集团人数的比例增至3.79%;2021年上半年,邮储银行信息科技投入52.0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3%,招商银行(行情600036,诊股)同期信息科技投入50.55亿元,同比增长28.89%,占营业收入的3.26%。

IPG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指出,除了招聘岗位的变化,现如今银行的招聘与几年前在专业结构与经验侧重点上也有较大的不同。这点在银行校招笔试题的设置上也有所体现。近两年,银行校招笔试题常常因题型怪、偏、难,涉及物理、数学、机械、天文等大量理工科知识而占据热搜。

一位参加银行校招的应届生告诉记者,参加银行校招前,考生都会刷往年的笔试真题做准备,“但今年的笔试题和历年真题比起来,多了很多以前不怎么涉及的题型,还有很多银行偏重数学题和逻辑题,金融经济的题少了很多”。

“银行笔试题中偏理工科类考题有所增多,主要是因为银行选拔人才的倾向发生了变化。”一位银行人力资源部人士也证实,“特别是疫情发生后,数字化转型趋势一下子凸显,银行也需要一批基础扎实、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员工,以适应未来科技赋能不断加强后,可能需要培训转岗的挑战。”

在一些非技术序列的岗位招聘中,多家银行也将同时具备信息科技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列入优先选项。例如,农银理财在春招基本应聘条件中明确指出“具备经济金融与信息科技等复合专业背景者优先”;南京银行也在数字银行岗的招聘描述中表示“将重点培养既精通IT技术又熟悉银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招人容易留人难

尽管银行业仍是提供就业岗位的招聘大户,但招聘侧重点和人才需求的改变也使得不少银行校招出现“招的多、留的少”现象。

这也是近几年银行业务结构转型和行业环境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之一:大批银行基层岗位的员工不再把一家银行的“铁饭碗”一拿就是一辈子,尤其是年轻银行人的离职率已大大提高。

多位受访银行年轻人均表示,身边有不少同事或朋友离职。“和我同期进入银行工作的,已经有不少人选择了离职。”一位股份行校招生告诉记者。

“银行目前来看,已经不是以前的黄金发展期,整个行业目前市场压力都比较大。”一位城商行人士表示,在面对很大的工作压力又没有高收入作为回报时,年轻领域的高流动性也就不可避免了。

柏文喜也告诉证券时报记者,银行属于传统行业,业务也多属于标准化业务而显得创新与活力不足,加上存量时代到来导致的竞争压力加大,从而引发行银行工作吸引力的相对下降。

从证券时报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当前在市场化竞争下,银行人普遍业绩指标压力大,这也成为年轻银行人离职的一个主要原因。“银行考核指标多,考试也多。”一位中小银行理财经理表示,身边不少人离职,除了是有更好的职业选择外,通常都是因为指标压力大。

前述股份行校招生也向记者表示,其所在的股份制银行的年轻人辞职偏多,国有大行的离职不多,主要还是因为股份制银行很多以产品销售为主,业绩压力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前台压力大、比较辛苦、自由支配的时间少,收入也不是很可观。”他认为,现在银行收入也是一般情况了,所以自然而然的吸引力就不高了。

年轻一代的择业观

事实上,除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年轻一代的择业观也与老一辈有所不同。

“总体来说,进来的新人对银行这份工作的认可度不是很高。”华东区资深银行从业人士告诉记者,现在譬如有留学背景或者是学历为研究生等综合素质比较强的应届毕业生,很多来银行呆一段时间就不安心了,时不时就想办法跳槽。

“现在整体上银行的人才流动性是在变大的,因为年轻人本身思想活跃度比较高,加上现在互联网的发展等等原因,他们自己的信息也比较灵通,无论是横向对比还是纵向对比,他们都会有自己的衡量。”前述资深大行从业人士告诉记者,有一些自身能力比较强的应届生,一旦收入或者是工作环境等等达不到他们的期望和要求,基本上说走就走了,没有什么过多的纠结。

该人士进一步对记者表示,银行总体来说是个传统行业,而且偏服务行业了,当下社会已经多元化,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对年轻人来说是比较多的,“况且又有很多职业是有自由支配时间或者是收入更多,比如直播之类的,所以就业的想法肯定就有所不同了”。

除了思想的活跃与开放,以及信息更畅通,年轻一辈中许多人不需要为升职感到发愁,“家庭背景普遍比较好,因此对于职业的选择更有自主性和底气。”有业内人士表示。

也正因为如此,不少年轻人不约而同地对客户经理,尤其是对公客户经理岗位表现出兴趣,这一岗位被认为是“更具挑战性”、“能打开知识面”、“利于个人成长”,而年轻人“更期待与不同客户沟通”、“给自身带来改变”。

“其实我自己蛮想挑战一下市场部门的对公客户经理岗的,但目前还是没有勇气转岗。”前述城商行风控人士说。前述股份行的校招生也向记者表示,虽然自己更倾向于中后台岗位,但也想做公司客户经理,“很好奇,觉得对自己的改变会比较大,也有挑战性”。

离不开的银行人

尽管就单家银行情况来看,年轻人的离职率明显提高,但若将维度拉长到整个银行业,情况却未必如此。如多位受访银行年轻人所言,身边的同事即使离职,大部分都在不同银行间跳槽流动或者进入公务员体系,少部分进入金融租赁、券商等其他金融机构。

“银行人普遍是在体制内找机会,毕竟还是更稳定,而且岗位在民企很难找到匹配的。”前述城商行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据他介绍,银行不同岗位的职业选择情况不同,对公的客户经理和理财部门的员工大都是银行间流动,“对公客户经理选择还算多一些,还可以去融资租赁、担保等,柜员要么转行,要么还是柜员”。

有意思的是,尽管对银行工作有不少牢骚,但在记者采访的这些年轻银行人被问及“如果时间会重来,你还会不会选择进入银行工作?”时,无论是已经离职的前银行人还是正在银行工作的年轻人,都给予了记者肯定的回答。“银行的工作压力大,但还是很锻炼人的。”其中一位正在做客户经理的银行人向记者表示。

某位已经离开银行业的前股份行人士向记者表示,财经类专业的自己原本是通过校招拿到的第一份股份行前台的工作,“再重新选择的话,校招可能还是会进银行,毕竟基于自身专业及可选择岗位上,同学们选择银行的岗位比例比较大”。

“尽管现在收入或者说待遇不似20年前,但是在一些省份,银行还是一份比较体面且收入稳定的工作。”华东区资深银行从业人士也向记者表示,在个人没有更好的职业选择之下,很多人干的时间久了就自然稳定住了,“特别像中小城市以下这些地方,银行毕竟收益还是稳定一些”。

观察:银行与银行人的职场博弈

在市场化竞争激烈的情景下,银行业无论是在传统的业务还是金融科技、绿色金融方面的业绩指标考核都在层出不穷、步步加深,希望能够表现突出。其中,对金融科技人才的渴求也是银行业激烈竞争的一方面的缩影。

近年来,受疫情与监管趋严的双重压力,银行本身就对于一些成本收益不好平衡的业务进行着优化与取舍。在人才方面的吸纳与运用上,机构更是希望能够将合适的人才招至麾下,激发人的最大效用。

伴随着招聘季到来的,还有频频出现的银行人“出走”、银行工作成“围城”等博人眼球话题。不过细细思考后,不难发现的是,伴随银行业务结构调整、年轻一代择业观变化,银行人员流动性的变化其实是个正常现象。

甚至可以直白讲,年轻应届毕业生的离职无论是对银行还是个人来说,影响都不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讨论银行人才流失的问题,就需要“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了。

有一种情况对于单家银行来说,确实算得上人才流失。比如,当一些熟练的银行业务人员在工作了几年之后,业务能力已经得到比较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此时却发现本单位晋升的空间不大。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员工个人就自身需要考虑更换工作单位、寻求个人成长的新平台。类似这种情况的人员流动,近年其实在银行之间屡见不鲜,比如从大行跳到中小行担任部门领导,甚至是更高层级的负责人。

而对于个人来说,入行时对于选择岗位的重要性或许比是否选择银行来得重要得多。随着数字化浪潮汹涌而来,“机器代人”正在各行各业中发生,银行也普遍出现前台岗位减少、网点收缩或智能化转型、后台科技岗位增长的趋势。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也难怪一些银行人对柜员职业发展的局限性直言不讳——“要么转行,要么去哪儿都是柜员”。

但挑战中永远孕育着机遇,银行机构寻求转型、业务寻求拓展的同时也有新设一些部门的必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难免也有新扩招的用人需求,这就需要吸纳熟悉银行业务或者对该领域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以对自身业务进行升级与优化。由此便也催生出了一些管理岗位,而且这些岗位往往待遇不薄,职位头衔不低。

不可否认的是,在职业选择越来越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银行整体的用人机制存在其固有的劣势。例如,每年大量新人涌入,但中高层岗位较为稳定,新人缺少升职空间。加上银行业整体收入上下限较为透明、公开,行业面临的压力有目共睹,而社会地位也不似早年间高高在上,许多人也基于自身的情况选择了离开。

从个人角度来说,个人上升空间也是职业发展的重要衡量因素,一是寻求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更高的工作平台,二是对于薪酬方面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追求。从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有工作经验丰富的银行人跑去企业做高管,跑到别的金融机构做管理层的人员也大有人在,这些现象在前一阶段并不少。

留住人才的办法也很简单,无非就是围绕待遇、压力、环境与晋升空间做文章。而对年轻一代的管理与过去相比,以引导成长和激发潜能代替过去的更强调规范化管理尤显重要,银行也在采取提升薪酬福利、加大培训交流以及制订职业成长计划等措施来留住年轻人。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