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应用于需求领域或八类以上。 隔震减震技术可应用于各类建筑,包括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工业建筑等,包括新建建筑和抗震加固日本采用隔震的建筑类型有公共建筑,居住...
隔震应用于需求领域或八类以上。
隔震减震技术可应用于各类建筑,包括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工业建筑等,包括新建建筑和抗震加固日本采用隔震的建筑类型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超高层建筑等其中,关于超高层抗震方案的应用有很多争论,主要是关于隔震建筑的倾覆和自振周期因此,从2000年开始,日本每年建造的超高层建筑中,约有40%采用隔震,20%左右采用隔震此外,在抗震加固领域使用隔震技术既能节约成本,又不会妨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特别是采用隔震技术进行抗震加固时,施工主要在地下,对建筑立面或内部空间影响不大
国内隔震行业的现有需求结构和近几年的主要需求主要是公共建筑,目前住宅很少我们参考领先的振安科技2018年的收入结构,其中校医院占比68%,商住地产占比不到5%,其他公建占比27%
744号令《建设工程抗震管理规定》要求,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八类建筑应当采用隔震技术同时规定这些建筑按照不低于重点设防类别的要求采取抗震设防措施因此,等字后八类建筑可能理解为不仅这八类建筑要采用隔震减震技术,所有不低于抗震设防分类中重点设防的建筑都要采用我国重点设防以上的建筑类型涵盖了各类人口密集的公共建筑和对抗震要求较高的工厂
短期节奏:基建,既有动力又有风险。
基建开工和复工节奏分阶段影响隔振行业产值隔震是在施工端安装的,所以隔震产品安装在承重柱上后可以进行专项验收,减震产品的安装随建筑整体施工进行据建筑隔震的领军企业振安科技介绍,目前隔震约占70—80%同时,隔离订单转化周期短,3—6个月就能确认收入,所以项目启动的节奏很重要
今年基建是稳增长最有力的抓手,频繁的政策工具推动了基建的建设。
我们预计,伴随着施工淡季的到来,三季度有望迎来旺季更旺的态势,基建项目开工和赶工节奏有望加快。
从历史情况看,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可能率先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政府业主对建设资金的敏感度与当地经济实力密切相关。
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高强度地区,隔离应用带来的经济有望促使业主主动使用此外,在江浙沪等经济发达地区,地震烈度相对较低,但国家744号令实施后,这些地区的反应会更快,经济发达地区十三五装配式建筑的快速推广已得到证实
业主在审批初期就知道隔震设计方案,审批通过后进入招投标阶段不应随意增加投资或调整方案总承包商应支付隔震材料的费用与此同时,国企偿还民企欠款的工作仍在继续,国企总包触底反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向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应当自货物,工程和服务交付之日起30日内付款,合同另有约定的最长不得超过60日,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时,应当合理约定付款期限,并按照行业规范和交易习惯及时付款同时,今年一季度和上半年,国务院央企新闻发布会都强调了中小企业欠款动态清理因此,对于隔震企业来说,设计方案出来后,资金方的压力有很大概率转移到国企总承包单位
下半年疫情对开工和复工的影响将逐步消除,高频数据可能已经触底回暖预计后续旺季会更加红火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预期下,隔震合同的签署有望加快整体来看,隔震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的仓促开工可以提振开工端和年内建设进度中对隔震材料的需求,但同时也不必过于担心产业链可能的资金投入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都是隔震应用,交付或安装后可以收60—80%的钱另一方面,下游客户主要是中央国企采购,所以综合风险较低
长期趋势:基建,需求放缓还是结构性上涨。
中国中长期基建项目继续补短板目前教育医疗资源紧缺,还有很大的建设空间在这次疫情中,各省都带队赶赴疫情重点地区,避难所建筑已经搭建了好几天虽然再次展现了中国速度,但也印证了中国民生基建补短板方向的重要性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与周边发达国家日本相比,每千人医院床位数仅为日本的一半另外,通过比较各省人均校舍面积与高强度地区的比例,我们发现很多高强度地区的人均校舍面积相对较低
基建增速放缓是新常态事件,但不会影响隔震中长期需求,多元化需求带来结构抬升第一,目前行业处于快速扩张阶段,目前渗透率只有0.4%左右假设需求建筑类型占所有建筑比例相同,渗透率仍在从4%扩大到4%,基建增速变化和目标渗透率变化对行业空间扰动不大其次,从中长期来看,隔震减震将更广泛地应用于LNG储罐,核电站,交通枢纽,轨道交通,电力或精密仪器厂等功能性需求领域伴随着行业的发展
隔震行业空间测量的敏感性分析
在中性预测下,我们计算出2022—2024年每年工业空间约为64.1亿,129.36亿和219.32亿
当2020—2024年新开工面积CAGR为—2%~2%,假设2024年普及率为3.04%~4.64%时,行业空间将在2022年50—79亿,2023年99—163亿,2024年1660—163亿之间波动。
风险因素:基建投资大幅下降,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