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据“南京发布”公众号消息,南京市举行“解读《南京市全力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若干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南京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
9月4日,据“南京发布”公众号消息,南京市举行“解读《南京市全力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若干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南京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落户门槛,放宽人才落户条件。
南京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拟调整修订相关落户政策,新增“35周岁以下大专学历毕业生,正在我市缴纳社保即可落户”的内容。同时,拟扩大社保累计认可范围,对长三角区域社保缴纳年限累计纳入南京市缴纳年限计算。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以来已有多地放宽落户限制,多数二线城市已将落户门槛降至专科学历或取消落户门槛,并加大对各类人才、人口的吸引力度,为城市注入新鲜活力,未来各地引才、落户政策有望继续加大力度,部分城市或与购房政策进一步结合,更好地满足新市民的住房需求。
南京拟放宽人才落户条件
9月4日,据“南京发布”公众号消息,南京市出台了“23条”新政。
9月4日下午,南京市举行“解读《南京市全力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若干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由南京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据了解,《南京市全力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若干政策措施》包括6个方面23条内容。
其中,在更大力度繁荣消费市场方面提出,优化房地产和土地出让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在接下来围绕扩大内需促消费方面的具体举措和工作安排中还提出,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落户门槛,放宽人才落户条件。
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支队副支队长马阳表示,关于“进一步降低落户门槛,放宽人才落户条件”,南京市公安局拟会同市人社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调整修订《南京市人才落户实施办法》,在该政策中新增“35周岁以下大专学历毕业生,正在我市缴纳社保即可落户”的内容。《南京市人才落户实施办法》是南京市公安局规范性文件,将按照有关程序规定办理,适时印发实施。
关于“推进户籍准入同城化,长三角区域社保缴纳年限均可累计纳入我市缴纳年限计算”,马阳表示,南京市公安局拟调整修订《南京市关于浦口、六合、溧水、高淳四区落户政策实施办法》,扩大社保累计认可范围,由原来对“省内缴纳城镇职工社保累计认可”扩大到对“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缴纳城镇职工社保累计认可”,即在申请人满足落户基本条件前提下,对长三角区域社保缴纳年限累计纳入南京市缴纳年限计算。
对此,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南京此次一个是落户门槛明显降低,大专生缴纳社保就可以落户了,这是一种引进人才的导向,各地都在推进这项工作。另一个是关于社保累计认可,从江苏省内扩展到长三角三省一市,使得后续在落户方面的社保条件更加宽松。这两个政策对于南京吸引更多的户籍人口和更多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助于促进人口红利的释放,结合当前房地产政策也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和导向。
沈阳拟放宽落户政策
除了南京,近期沈阳也拟放宽落户政策。
日前,沈阳市公安局发布《进一步促进外来人口落户沈阳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取消、增加户口条件。其中,放宽了就业、投靠、购房、居住地登记户口、人才的落户条件;增加沈阳市积分落户缴纳税款加分指标项目;取消落户租赁房屋时间限制;放宽随军落户地限制。
如在人才落户方面提出,经沈阳市认定的人才、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以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本人及其配偶、子女、父母、成年兄弟姐妹可办理落户。
同时在购房落户方面提出,在沈购房并取得合法房屋手续的人员,本人及其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均可单独(均需成年且取得产权人同意)在沈阳市办理落户。
另外,投靠落户政策也放宽,将原夫妻、父母、子女投靠落户政策,范围扩大到祖父母、儿媳、女婿及成年兄弟姐妹、成年孙(外孙)子女等近亲属。
此外,放宽派出所集体户落户人员限制。技工学校、职业院校及以上在校生和毕业生;取得国家认可的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在沈阳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的就业人员;在沈阳市缴纳职工医疗保险或养老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在沈阳投资创业取得《营业执照》的经营者(含个体工商户),落户沈阳市派出所集体户“只允许本人单独落户”的限制,放宽为“本人及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均可落户”。
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指出,今年以来已有多地放宽落户限制,根据中指监测数据,郑州、佛山、乌兰浩特等城市陆续出台政策,放松落户门槛。当前多数二线城市已将落户门槛降至专科学历或取消落户门槛,并加大对各类人才、人口的吸引力度,为城市注入新鲜活力。允许购房落户、支持人才购房则将住房政策与人口、人才政策相结合,有利于促进人口人才流入,一定程度对购房需求释放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陈文静认为,目前来看,人口、人才仍是城市间竞争的重要资源,各地对人口、人才的需求强劲,未来各地引才、落户政策有望继续加大力度,部分城市或与购房政策进一步结合,更好地满足新市民的住房需求。
校对:王锦程